新聞熱線:0539-3100789

通訊員qq群:97190667

大眾報業(yè)集團主辦

當前位置:首頁>臨沂新聞

臨沂人闖關東續(xù):“興三代”們接過接力棒

2013年08月11日 08:45 作者: 來源:大眾網(wǎng)臨沂站
1956年春天,一群拓荒支邊的臨沂人背井離鄉(xiāng),帶著“東北要啥有啥,點燈不用油,種地不用牛,樓上樓下電燈電話”的期盼,從沂河邊長途跋涉,一路艱辛,來到黑龍江省音河畔。
        1956年春天,一群拓荒支邊的臨沂人背井離鄉(xiāng),帶著“東北要啥有啥,點燈不用油,種地不用牛,樓上樓下電燈電話”的期盼,從沂河邊長途跋涉,一路艱辛,來到黑龍江省音河畔。

      50多年來,帶著骨子里就有的“沂蒙精神”,興十四的臨沂人白手起家,在這片一望無際的莽莽荒原上,打拼來“龍江第一村”,被譽為黑土地上一顆耀眼的明珠。2012年,富華集團和興十四村總資產(chǎn)達到18.1億元,人均純收入6.58萬元。9日的“騰飛篇”為您講述了興十四人從土中刨食到土里掘金的故事,今天推出“傳承篇”。

      恪守諾言,付華廷透支了健康

      在付華廷家的餐桌上,擺滿一沓透明的小塑料袋,分別貼著早、中、晚字樣的不干膠,里面裝著各種形狀的藥,記者數(shù)了數(shù),有13種。這些都是第一批拓荒人的后代、興十四帶頭人付華廷每天要服的藥。

      43年來,常年超負荷的勞累,付華廷患上了糖尿病綜合癥,視力也大不如前,每天自己注射四針胰島素,還喝著中藥。記者到訪前一個月,他在村史館突然暈倒,昏迷了兩天兩夜。

      病倒了,付華廷也不敢給90多歲的老娘說。“四十多年,我習慣每晚看著他家的燈滅了才睡,半夜一兩點鐘也行。那些天,他把手機關了,打也不通,我心都涼了?!崩夏棠桃豢卩l(xiāng)音,眼淚掉下來。這位堅強的老人挺過了拓荒初期的浮腫病,挺過了老伴去世的悲傷,挺過了肺癌,她說還要好好活,看看興十四的未來。

      林淑美是付華廷的妻子,付華廷剛當村支書前8年,一出差就預支工資,五百、一千……到年末,她去領錢,村里只能給一堆白條,她年年哭到家。有一次三九風雪天,付華廷忙著工作忘了接孩子,兩個女兒哆嗦著在7里地外的雪堆里抱成一團,找回她們時,一家人抱頭痛哭。

      林淑美曾經(jīng)恨死了付華廷。如今,興十四越來越好,老伴身體卻每況日下,沒念過書的林淑美竟學會了寫字,每天為老伴記打多少單位的胰島素、換什么藥……

      付華廷還記得有一年大年初一,全村老少爺們跪在他家門口不讓他調(diào)走的情景。他曾含淚向全村父老發(fā)誓,“別說我不走,就是我死以后,都埋在興十四村。”

     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付華廷還像年輕時那么有激情,為了興十四的事業(yè),至死方休:“我死后,叫兒子趕著老牛車,讓老伴兒把我的骨灰,撒在興十四村的土地上,讓我的靈魂也伴著父老鄉(xiāng)親,度過每一個日日夜夜?!?/p>

      關外已是故鄉(xiāng),根仍在關里臨沂

      8月1日這天,老張會計的老伴張學鳳出門買菜,帶回來兩包煎餅,卷上大醬跟黃瓜咬了一口,“興五(村)的煎餅不行,不是咱老臨沂那個味兒?!彼叧赃厯u搖頭,對記者說,“本來還想讓你們臨走揣兩包,還是算了吧?!?/p>

      從草家子里搬到別墅上,興十四的老人們也不再用鏊子攤煎餅,想吃就到村里的超市買現(xiàn)成的。雖然嘴上嘗的、心里想的還是當年那個味道,但老人們自己也說,過去,已經(jīng)回不去了。

      “我們這代人吧,是在臨沂土生土長的,始終忘不了,還總是縈繞著回家的念頭,我不死之前,還得回老家。”75歲的劉鶴廷說。

      “頭幾十年,我們都有三個小孩了,我還覺得自己不屬于興十四,還沒扎根。我跟老張說,‘咱家走吧,這里又冷,我還有風濕,臨沂多暖和’。因為他老家也常給他來電話,讓他回去上班,說在東北干的啥,回去還干啥?!睆垖W鳳說,老張會計當場就拒絕了:“你想回你自己回,我這輩子不再離開興十四了?!崩贤鼗膱F員的心,早就深深扎在興十四的土地上了。

      “到后來,興十四越來越好,俺就不認為關里是俺家了,覺得這就是俺家,關里吧,就是親戚?!睆垖W鳳說話干脆。

      現(xiàn)在,張學鳳還有不少親人在臨沂?!懊窟^幾年,我就回去走動走動,看看那出生的老地方,看看那些嬸子大娘,跟同歲的人嘮嘮小時候割草、喂牛的事兒,也還是在骨頭里覺得熱乎?!?/p>

      “日子過好了,說實在的,想回家看看,也有了那個條件。”思鄉(xiāng)之情切切,但關里父老已不是當年模樣。

      74歲的王振興老人1958年作為拓荒團員的家屬,來到興十四。除了1979年去大寨參觀返程時,跑回家看了一眼,從此再沒回過老家?,F(xiàn)在沒事兒的時候,他腦子里還跟過電影似的,想著50年前臨走時,村里誰家在哪兒住,誰家?guī)卓谌耍l誰叫什么。

      “可臨沂發(fā)展太快了,我現(xiàn)在回家,一點兒也找不著小時候的痕跡了?!蓖跽衽d有些傷感。

      “興三代”已成村里的中流砥柱

      如果說,老一輩拓荒人午夜夢回時,還時常勾起關外漂泊多年的思鄉(xiāng)情,有些老人對東北“那嘎達”還沒有踏實的歸屬感。那村里的年輕人們,顯然已經(jīng)習慣了自己“關外人”的身份。盡管他們還說著臨沂方言,有時還被同學們叫做“小山東”。

      按照十年算一輩的話,興十四村農(nóng)機專業(yè)合作社的理事長崔俊山就是“興三代”了。而他們這個年齡的人,正逐漸成為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的中流砥柱。今年暑假,他讓媳婦帶著孩子到山東旅游一圈,“第一次到山東,那臨沂肯定是必須去的,那是老家?!?/p>

      “現(xiàn)在跟東北人在一塊工作、生活,會有漂泊感么?”記者問村里的年輕人。作為興十四財富的受益者,他們一臉輕松愉悅:“我們就在這里出生,從沒去過山東。現(xiàn)在吃得好,穿得好,大人有車開,孩子在村里就能上學,還住著別墅和樓房,還有啥不滿足的呢?興十四就是俺們的家,俺們家就是興十四。”

      興十四始終沒有分田到戶,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,這在村史館、賓館和老一輩家里墻上掛的領袖照片及與領導人合影中可見一斑。村接待辦副主任馬洪軍是“80后”,爺爺是第一代拓荒人,他現(xiàn)在負責接待來興十四村招商、開會、參觀等的客人。去年,包括省部級以上的工作組、調(diào)研組在內(nèi),共接待了1.2萬人以上。

      馬洪軍對興十四的發(fā)展道路和發(fā)展模式頗為自豪,也習慣以老書記的教導方式認識、學習并適應這個世界?!拔覀冇幸惶讎栏竦摹寮s’,家家門口都掛一小牌子,上面十條標準,全做到了就是十顆星,有一條做不到就摘下來,享受的待遇和福利也相應降低?!薄杜d十四村十星級文明戶評比標準》也叫“小紅本”,興十四村每戶一本,每次都是公開評比,付華廷介紹,全村十星級文明戶達到86%,九星級文明戶達到13%。

      黑龍江省委對興十四村的要求很高,提出“建設5萬人口小城鎮(zhèn)”的指示。興十四現(xiàn)在的人口已由原來的2000人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的10000多人。國家AAA級住宅小區(qū)、學校、商超、飯店、出租車、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等等一應俱全,儼然一副小城鎮(zhèn)的雛形。

      “以后我們還要建醫(yī)院、幼兒園、污水處理廠、體育場、商業(yè)街等等吧,總體規(guī)劃到2015年要達到5萬人口,到2020年達到8萬人口?!迸d十四村富華建筑公司經(jīng)理王士明攤開圖紙,展望未來。

    (初審編輯:莊紅   責任編輯:王曉霞)
手機快拍二維碼 用手機閱讀分享此新聞
大眾網(wǎng)版權與免責聲明
1、大眾網(wǎng)所有內(nèi)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(nèi)聲明的版權人。未經(jīng)大眾網(wǎng)的書面許可,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(wǎng)的各項資源轉載、復制、編輯或發(fā)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(fā)給其他方,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(wǎng)的任何資源。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,必需取得大眾網(wǎng)書面授權。
2、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(nèi)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大眾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大眾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(wǎng)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(wǎng)發(fā)布,可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4、如因作品內(nèi)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請30日內(nèi)進行。